2021年新能源汽車步入高增元年,特斯拉、國內造車新勢力以及海外傳統(tǒng)巨頭共同發(fā)力,科技賦能,產品力加速提升。一方面,消費者認可度發(fā)生了質的飛躍,新能源車的供給同時創(chuàng)造了需求,另一方面,爆款車型帶動效應顯著,疊加政策鼓勵,非限購城市滲透率高增,新能源車銷量全年維持高景氣度。我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已由政策引導轉變成為消費驅動模式。

儲能用鋰電池迎來爆發(fā)期,預計2021-2030年全球電化學儲能CAGR約35%,美洲和亞太是主要貢獻區(qū)域。隨著全球手機行業(yè)疫情后持續(xù)復蘇,以及3C設備單機帶電量的提升,數碼用鋰電池需求或將持續(xù)釋放,每年增速維持在10%以上。鋰電池快速替代鉛蓄電池,兩輪車用鋰電池需求放量,預計全球電動自行車鋰電池年增速將保持在30%以上。全球無繩類電動工具已成為電動工具的主流品類,2021-2025年CAGR約22%。
鋰電池:滲透率提升疊加技術迭代。需求端:我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已由政策引導轉變成為消費驅動模式。2020 年歐洲市場爆發(fā),2021 年中國實現跨越式增長,2022 年美國有望成為新增主力軍。海外客戶的含金量越來越高。我們預計2021/2022 全球動力電池裝機量約307GWh(YOY+125%)/494GWh;儲能用鋰電池以及兩輪車用鋰電池開始放量;數碼用鋰電池每年增速維持在10%以上。 供給端:需求井噴,資源、材料端價格步步攀升,鋰電行業(yè)盈利承壓,本輪漲價主要由電池企業(yè)自身消化。高景氣帶動擴產加速,供應鏈緊張的壓力將有所釋放,預計2022 年電池龍頭業(yè)績將邊際改善。

“雙碳”目標為可再生能源提供長期確定性指引。2020 年 9 月,在聯(lián)合國大會上,我國 提出 CO2 排放力爭于 2030 年前達到峰值,2060 年前實現碳中和。2020 年 12 月,在氣候雄心 峰會上,我國宣布到 2030 年單位生產總值 CO2 排放將比 2005 年下降 65%以上,非化石能源 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 25%左右,風電、太陽能發(fā)電總裝機容量將達到 12 億千瓦以上。
發(fā)電側清潔化率持續(xù)提升。國網研究院樂觀預計 2025 年我國發(fā)電量將達 9.3 萬億 Kwh, 十四五期間復合增速達 4.4%,其中太陽能和風電發(fā)電量分別占 9.5%和 11%;2025 年裝機容 量達 29.5 億千瓦,復合增速 6%,其中太陽能和風電裝機容量分別占 19%和 18.2%。
國家發(fā)改委能源研究所按照 2030 年我國非化石能源占比達到 25%以上測算,預期風光電 量合計占比不低于 23.4%,非水可再生能源電力年均等額增長約 1.25-1.3 個 pct,2021-2030 年 風光年新增裝機約 100-125GW,2025 年/2030 年風電和太陽能發(fā)電累計裝機容量將超過 1000GW/1600GW。

全球碳排放嚴控,從能源生產到能源消費,產業(yè)格局亟待重塑。能源消費方面,電氣化比例提升是有效途徑。能源生產方面,新能源迎來大發(fā)展,電網致力于打造以新能源為主的“源網荷儲”一體化和多能互補的新型電力系統(tǒng)。電源側從集中式向集中式與分布式并舉發(fā)展,同時帶來的問題是波動性大幅增加。新能源出力不穩(wěn)定、高比例電力電子設備均會造成系統(tǒng)轉動慣量下移,調頻、調峰、調壓能力不足,暴露出清潔發(fā)展與系統(tǒng)安全之間的矛盾。
隨著新能源占比和終端電氣化率的提升,電力系統(tǒng)“雙高雙峰”特征日益凸顯。為確保電網安全運行和電力可靠供應,亟需發(fā)展儲能以提高系統(tǒng)靈活調節(jié)能力。儲能可在容量范圍之內削峰填谷,進行有功/無功功率調節(jié),保持電力系統(tǒng)瞬時平衡。由于具備技術成熟、成本較低、不受自然條件限制、響應迅速等優(yōu)點,電化學儲能將在新型儲能中占據絕對主力。